目前分類:文章 (13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safe_image 【蘇香快報 - 世界上每天有超過8億4千萬人處於飢餓狀態】
在我們吃得飽穿得暖的時候,世界上有些角落的人卻沒有東西填飽肚子。在我們挑掉不愛吃或是吃不下的東西時,有些人忍著飢餓過日子。
"不要浪費食物"應該是從小被爸媽灌輸的觀念,但我們真的做到了嗎? 來看看聯合國怎麼教大家不再浪費食物的方法吧!
小編可是很珍惜吃下去的每一口飯的呢~

 

聯合國發表首版指南 教你不再浪費食物

文字大小
本報2014年6月9日綜合外電報導,郭政佑編譯;蔡麗伶審校

世界上每天有超過8億4千萬人處於飢餓狀態,完善運用全球食糧、避免食物浪費,比增加糧食產量更為重要。

聯合國環境規劃署(UNEP)、糧農組織(FAO)及英國廢物及資源行動計劃組織(WRAP)上月底共同發表《思前‧食後‧厲行節約指南第一版》(the Think.Eat.Save Guidance Version 1.0)旨在提供指引給各國政府、地方主管單位、私人企業和其他有需要的人,以設法避免浪費食物。

聯合國發表首版指南,教如何避免食物浪費。(來源:聯合國環境署)

全球1/3遭浪費食物 可養活飢餓人口 或減碳排10% 

研究顯示,全球每年生產的食物,至少有1/3(約13億噸)遭浪費或未經食用即耗,其量等同於14億公頃的農田。而僅需其中的1/4食物量,就足夠供給世界上仍處於飢餓中的人們。

根據FAO的資料,每年幾乎有一半的蔬果遭浪費;已開發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中,約有10%是肇因於生產這些人們不會吃下肚的食物;工業化國家的食物損耗及浪費的總額達6,800億美元;而開發中國家則是3,100億美元。

「浪費食物會造成經濟和環境的負擔,且虛耗用來生產糧食的自然資源」聯合國副秘書長兼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施泰納(Achim Steiner)說,「現在的社會和以往比起來,生產等量的飲食會消耗更多的資源,因為工業化、中產階級增加所產生的需求、以及不斷發生的經濟危機衝擊,導致我們購買及飲食的方式也不同以往」

建立體制、平台 節約食物需要集思廣益

人們需要更好的體制系統來節約食物,以及永續的糧食生產消耗方式。確保全球人類都有足夠的食物,是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零飢餓挑戰計畫的願景,UNEP和FAO也在此挑戰計畫下,共同進行FAO-UNEP永續食物系統計畫(FAO-UNEP Sustainable Food Systems Programme

為達此目標,UNEP和FAO、德國杜塞道夫商展公司(Messe Düsseldorf GmbH)、英國廢物及資源行動計劃組織(WRAP)等單位,也共同發起「思前‧食後‧厲行節約──減少你的耗糧足跡」(Think.Eat.Save: Reduce your Foodprint)國際運動,希望喚起人們的意識,並建立資源分享平台,讓遍及全球各處的使用者分享想法及資訊,運動發起的第一年,已有超過百萬人參與。

STEP BY STEP 《思前‧食後‧厲行節約》指南初版發表

此指南便是前兩項計畫的產物之一。「這個首開先河的指南可帶來起頭的效果,提供技術性專業知識及動力,讓廣大的倡議行動者能善用既有知識、展開行動、並著手處理此關鍵議題」施泰納補充說明。

《思前‧食後‧厲行節約指南第一版》內容由製作浪費食物的圖譜以及如何計量開始,再深入聚焦於家庭及食物供應鏈,為使用者展現整套如何改善食物浪費的流程。指引提供全方位清晰的步驟,包含如何檢視避免耗糧的程序及計畫、如何實際操作、如何計量成效,並且提供國家、區域、企業、家庭等不同單位層級的活動辦法。

此指南是奠基於已驗證的全球實作經驗上。以英國為例,其可避免的食物浪費量在2007年至2012年之間減少了21%。

逐步改良、測試 減少浪費也要精益求精

當日發表的指南是第一版,有待全球更多國家加入這項挑戰計畫來日益豐富其內容,並共同分享降低食物浪費帶來的好處。因此,UNEP和FAO現正徵召此前無防止耗糧組織的先鋒國家及城市,在未來幾年中測試這項指南的功效。而UNEP和FAO會提供先鋒國家及都市所需要的技術及策略支援。

另外,隨著世界資源研究所(WRI)及其他國際團體聯合推動的「全球食物損耗及浪費計量草案(Food Loss & Waste Protocol)」,這份指引文件亦將逐漸改良,以協助由世界資源研究所主持的全球食物浪費計量行動。

【參考資料】

蘇香世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http://www.businesstoday.com.tw/article-content-102633-114135

蘇香世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【聖嚴法師108自在語】盡心盡力第一,不爭你我多少。
| top |
■用感恩的心消除怨恨

有一句話說「恩將仇報」,一般人往往記怨不記恩,能夠記住的恩情總是比怨恨來得少,就如俗諺所說:「人心不足蛇吞象。」別人對你好一點,你會希望他能對你更好一些;或是別人已經借你錢,卻還覺得不夠多,反過來嫌別人小氣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如果有這種想法,便是不知感恩圖報的人,只希望別人付出,不想回饋,而且還貪求無厭。不僅怨恨不給自己好處的人,甚至也會怨恨幫助過自己的人,而不知道感恩。這種心態多半認為,別人對你的照顧是應該的,所以父母、兄弟姊妹對你好也是理所當然的,甚至認為別人幫助你可以得到快樂,所以他們對你好也是正常的。以至於一旦別人的態度稍微不好,就心生怨恨。

一個不懂感恩的人,對世界上任何人、任何事都會怨恨。晴天時他會埋怨:「太陽這麼大,是不是要熱死我,為什麼不是雨天呢?」雨天時則又發牢騷:「這麼冷,怎麼不出太陽呢?」即使四季如春,還是會埋怨節氣不分明。這種人對天氣、對環境、對人都不滿意,在這個世界上,好像沒有一個人、一件事是他需要感激的,總是處在怨恨的情緒之中。

所以,忘恩負義的人永遠不會滿足,永遠都在怨恨別人。因此,我們應該盡量避免怨恨心生起;怨恨心生起以後,也要想方法予以化解,才不會影響內心的平靜。

消除怨恨最佳的方法,就是多從感恩的角度來看人和事。人不可能離開萬物獨自生存,因此生活在天地之間,包括吃一口飯、喝一口水,甚至於呼吸一口空氣,都要感恩。能夠如此,怨恨心就會減少,甚至於冰消瓦解。

一個人滿不滿足、快不快樂,並不在於他擁有多少,或是別人如何對待他,關鍵在於自己心裡的感覺,以及看待事情的角度。佛經說:「心生,則種種法生;心滅,則種種法滅。」世間萬法都是由心念所產生的,如果我們能感恩、知足,生活就會滿足。即使已經一無所有,但如果對喝一口水、吃一口飯,甚至呼吸一口空氣,都覺得滿意,認為應該感謝的話,便能天天都活在快樂的世界裡了。

 

蘇香世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■ 何謂平安?平安從那裡來?

平安的問題可以從個人和他人、內在和外在的關係來看,事實上,個人與內在的自我,以及與外在的他人及大環境都是息息相關的。至於要把平安落實在那個層面,或從那個層面著手做起,以及如何來做,則是我們必須思考並找出答案的大事。

真正的平安應該從個人的內心開始做起,再向外影響他人,乃至於整個宇宙,最終則是超越個人的小我以及宇宙的大我,而成為一個真正平安無事、自在無礙的大智慧者、大解脫者。

至於如何達成這個目標,可以分成五個步驟來進行,首先是每個人要和自己的內在溝通無礙。其次,要和他人達成和諧,包括家庭,乃至社會的關係都要和諧。第三則是個人和自然要融洽,因為個人的存在,不能離開自然的環境。第四,個人和宇宙要統一,宇宙的環境除了地球,更包括從古以來一直到未來的無限時間,乃至以地球為中心,而到無限的十方世界去。第五則是要超越個人內在與外在的對立和統一。

這五個層次,是生命平安、成熟的過程,也是完成安身立命必須經過的過程。 從第一步來談,即個人和自己要有暢通的關係。所謂的成熟人格,一定要有自知之明,才能在平安的心態下,清楚知道自己的優缺點、長短處,然後努力改進缺點,同時增長優點的強度、深度和廣度,並練習紓解自我內在的矛盾與衝突,而使自我內心保持平衡與安定。

惟有能自知才算真的有自信心,才會對自己當前的生命,乃至對生命的未來,充滿光明的遠景和信心,而真正做到自我的負責。這也就是對自我的溝通和自我的協調,這個層次,許多人稱之為修心。

第二個層次,則是藉由個人的平安,而影響你的家族,以及你的社會群體平安;一個內心平安的人,能受他人的信賴倚重,能夠自己內心平安的人,就能夠完成和眾共濟的使命,否則個人人格不穩定,就算成了群體的領導人物,群體也會因你個人的影響而波濤洶湧,大家不得平安。許多人認為是社會不好,而沒有想到,是自己把社會製造成不安的。

第三個步驟,是人類要把自然的環境,當作自己的身體來看,也就是把自己的身體擴大。其實我們的身體一定是生活、生存在這個大的自然之中,但我們往往忘了自然的環境就是我們的大身體,所以許多人只重視照顧自己身體的健康,卻忘了照顧自然環境的健康,反而不斷破壞,那等於是在糟蹋自己身體的健康。

所以我們要加強這種認識,也就是我們個人的生命和自然的生命是結合一起,如果沒有這種體驗,我們對自然便會予取予求,恣意破壞。如果我們沒有好好照顧、愛惜、改善自然環境,自然環境不但會反撲,而且會貽禍萬代子孫,甚至造成後代無法生存在這個世界。

第四,是每個人要去擴展生命的經驗和心胸,要把我們自己跟宇宙生命結合為一,不論有沒有學問、知識,甚至宗教信仰,都還是其次的。我常說,我們這個地球,就像大宇宙中的一個胎兒,而地球上的每一個人,則是胎兒中的胎兒,整個的宇宙,是我們一個無限大的身體,因此我們的生命是跟無限大的宇宙結合為一的,這是在宗教、哲學上都有的說法。

不過就算我們沒有宗教信仰,也沒有哲學常識,只要相信我們的生命是跟無限的時間、無限的空間息息相關,我們就會非常平安了。之所以覺得不平安,是因為覺得自己的立足點太小、環境太小,所以覺得不平安,如果心胸廣大而至無限無盡的世界、無窮的空間,就不會有不平安的感覺。

在第四個層次,我們的生命與宇宙合一,乃至無限的時間、空間,但還是有「有限」和「無限」相對的存在。但是中國禪宗所說的大解脫,是超越於有限與無限的。

因此最後一個步驟就是要超越內在與外在、統一與對立,這樣的人,才真正是大智者,大解脫者,也就是禪宗所講的平安無事,《六祖壇經》所說:「瞋愛不關心,長伸兩腳臥」,就是沒有什麼事;雖然世間的任何事都是有的,但不起瞋、不起愛,該怎麼處理就怎麼處理,心中沒有罣礙,這才是最徹底、究竟的平安。 無限無盡的開闊空間。

 

---本文摘自智慧隨身書《平安的追尋 

蘇香世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十八隻狐狸

有一個古老的故事開頭:在一位農夫的果園裡,紫紅色的葡萄掛滿了枝頭,令人垂涎欲滴,當然,這種美味也逃不過安營紮寨在附近的狐狸們,牠們早就想享受一下了。
第一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,它發現葡萄架要遠遠高出它的身高。它站在下面想了想,不願就此放棄,機會難得啊!想了一會兒,它發現了葡萄架旁邊的梯子,回想農夫曾經用過它。因此,它也學著農夫的樣子爬上去,順利地摘到了葡萄。
(這隻狐狸採用的就是問題解決方式,它直接面對問題,沒有逃避,最後解決了問題。)

第二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,它也發現以它的個頭這一輩子是無法吃到葡萄了。因此,它心裡想,這個葡萄肯定是酸的,吃到了也很難受,還不如不吃。於是,它心情愉快地離開了。
(這隻狐狸運用的是心理學當中經常提到的“酸葡萄效應”,也可以稱為文飾作用或合理化解釋,即以能夠滿足個人需要的理由來解釋不能實現自我目標的現象。)

第三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,它剛剛讀過《鋼鐵是怎樣煉成的》,深深地被主人公的精神打動。它看到高高的葡萄架並沒有氣餒,它想:我可以向上跳,只要我努力,我就一定能夠得到。“有志者事竟成”的信念支撐著它,可是事與願違,它跳得越來越低,最後累死在了葡萄架下,獻身做了肥料。
(這隻狐狸的行為,在心理學上我們稱為“固執”,即反復重複某種無效的行為,有時我們也稱它為強迫症。它說明,不是任何事情的最佳方案都是解決問題,要看自己的能力、當時的環境等多種因素。)

第四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,一看到葡萄架比自己高,願望落空了,便破口大駡,撕咬自己能夠得到的藤,正巧被農夫發現,一鐵鍬把它拍死了。(這隻狐狸的行為我們稱它為“攻擊”,這是一種不可取的應對方式,于人於己都是有害無利的。)

第五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,它一看自己的身高在葡萄架下顯得如此的渺小,便傷心地哭起來了。它傷心為什麼自己如此矮小,如果像大象那樣,不是想吃什麼就吃什麼嗎?它傷心為什麼葡萄架如此高,自己辛辛苦苦等了一年,本以為能吃到,沒想到是這種結果。這隻狐狸的表現我們在心理學上稱之為“倒退”,即個體在遇到挫折時,從人格發展的較高階段退到人格發展的較低階段。)

第六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,它仰望著葡萄架,心想,既然我吃不到葡萄,別的狐狸肯定也吃不到,如果這樣的話,我也沒什麼好遺憾的了,反正大家都一樣。
(這隻狐狸的行為在心理學中稱之為“投射”,即把自己的願望與動機歸於他人,斷言他人有此動機和願望,這些東西往往都是超越自己能力範圍的。)

第七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,它站在高高的葡萄架下,心情非常不好,它在想為什麼我吃不到呢,我的命運怎麼這麼悲慘啊,想吃個葡萄的願望都滿足不了,我的運氣怎麼這麼差啊?越想它越鬱悶,最後鬱鬱而終。
(這隻狐狸的情況是“抑鬱症”的表現,即持久的心境低落狀態為特徵的神經性障礙。)

第八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,它嘗試著跳起來去夠葡萄沒有成功,它試圖讓自己不再去想葡萄,可是它抵抗不了,它還試了一些其他的辦法也沒有見效。它聽說有別的狐狸吃到了葡萄,心情更加不好,最後它一頭撞死在葡萄架下。
(這隻狐狸的下場是由於它心理不平衡造成的,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類似的“不患無,患不均”的現象。很多人在與別人比較的時候,因為心理不平衡選擇了不適當的應對方式。)

第九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,同樣是夠不到葡萄。它心想,聽別的狐狸說,檸檬的味道似乎和葡萄差不多,既然我吃不到葡萄,何不嘗一嘗檸檬呢,總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吧!因此,它心滿意足地離開去尋找檸檬了。
(這只狐狸的行為在心理學上我們稱之為“替代”,即以一種自己可以達到的方式來代替自己不能滿足的願望。)

第十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,它看到自己的能力與高高的葡萄架之間的差距,認識到以現在的水準和能力想吃到葡萄是不可能的了,因此它決定利用時間給自己充下電,報了一個研究生課程進修班,學習採摘葡萄的技術,最後當然是如願以償了。
(這只狐狸採用的是問題指向應對策略,它能夠正確分析自己和問題的關係和性質,找到最佳的解決方案,是一種比較好的應對方式。)

第十一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,它同樣也面臨著相同的問題。它轉了一下眼睛,把幾個同伴騙了來,然後趁它們不注意,用鐵鍬將它們拍昏,將同伴摞起來,踩著同伴的身體,如願以償地吃到了葡萄。(這隻狐狸雖然最後也解決了問題,但它是在損害他人利益的基礎上來解決的,這種應對方式不可取。)

第十二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,這是一隻漂亮的狐狸小姐。它想我一個弱女子無論如何也夠不到葡萄了,我何不利用別人的力量呢?因此,它找了一個男朋友,這只狐狸先生借助梯子給了狐狸小姐最好的禮物。
(這在心理學上稱為”補償原則”,即利用自己另一方面的優勢或是別人的優勢來彌補自己的不足,這種方式在一些情境下也不失為一種好方法。)

第十三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,它對葡萄架的高度非常不滿,這導致了它不能嘗到甜美的葡萄,於是它就怪罪起葡萄藤來。說因為葡萄藤太好高騖遠,爬那麼高,說葡萄的內心其實並沒有表面看上去那麼漂亮。發洩完後,它平靜地離開了。
(這隻狐狸的行為在心理學上我們可以稱之為“抵消作用”,即以從事某種象徵性的活動來抵消、抵制一個人的真實感情。)

第十四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,發現自己無法吃到自己嚮往已久的葡萄,看到地上落下來已經腐爛的葡萄和其他狐狸吃剩下的葡萄皮,他輕蔑地看著這些,作嘔吐狀,嘴上說:“真讓人噁心,誰能吃這些東西啊”。
(這隻狐狸的行為在心理學上我們稱之為”反向作用”,即行為與動機完全相反的一種心理防禦機制。)

第十五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,它既沒有破口大駡,也沒有堅持不懈地往上跳,而是發出了感歎,美好的事物有時候總是離我們那麼遠,這樣有一段距離,讓自己留有一點幻想又有什麼不好的呢?於是它詩性大發,一本詩集從此誕生了。
(這只狐狸的行為在心理學上我們稱之為“置換作用”,即用一種精神宣洩去代替另一種精神宣洩。)

第十六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,它發現想吃葡萄的願望不能實現後,不久便產生了胃痛、消化不良的情況。這隻狐狸一直不明白一向很注意飲食的它,怎麼會在消化系統出現問題。
(這隻狐狸發生的情況在心理學中我們可以稱之為“轉化”即個體將心理上的痛苦轉換成軀體上的疾病。)

第十七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,它發現了同樣的問題。它嘴一撇,說:“這有什麼了不起的,我們狐狸中已經有人吃過了,誰說只有猴子才能吃到果子,狐狸也一樣行!”
(這只狐狸所表現的言行是一種情緒取向的應對方式,在心理學中我們可以稱之為“傍同作用”,即當自我價值低於他人價值時,尋找與自己有關係的人來實現自我價值。)

第十八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,牠心想,我自己吃不到葡萄,別的狐狸來了也吃不到葡萄,為什麼我們不學習猴子撈月的合作精神呢?前有猴子撈月,現有狐狸摘葡萄,說不定也會傳為千古佳話呢!於是它動員所有想吃葡萄的狐狸合作,搭成狐狸梯,這樣大家都吃到了甜甜的葡萄。

(這隻狐狸採取的是問題取向的應對方式,它懂得合作的道理,最終的結果是既利於自己,又利於大家。)

心態這東西說不準,關鍵看你自己如果去擺正他,小小淺顯的道理,通過寓言來告訴大家,就看你自己怎麼去做了~~

正確的意識能夠指導人們有效地開展實踐活動,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;錯誤的意識則會把人的活動引向歧途,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。因此,我們一定要重視意識的作用,重視精神的力量,自覺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,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

來自網路文章

蘇香世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《選擇卓越》:企業如何屹立不搖、日益壯大?

 

整理˙撰文/郭子苓

文章來源《經理人月刊》5月號

逆境中勝出,非關運氣,關乎選擇
1911年10月,來自挪威和英國的兩支隊伍,同時展開南極的探險旅程。他們都是5人隊伍、裝備齊全,都希望自己能率先抵達終點,成為人類史上第一群站上南極點(南緯90度)的紀錄開創者。

兩個月過去,挪威隊依照原訂計畫,踏入這塊前人未達的處女地,達成目標並全身而退、風光返國。英國隊,卻只能在落後一個月後,懊悔地看著南極點上的陌生旗幟興嘆;更可惜的是,他們不僅壯志未酬,回程的一場暴風雪更吞噬了他們的性命,全軍覆沒。

這兩隊之間的差距,不只是成功與失敗,更是生存與死亡的差別。英國隊隊長在最後的遺言裡,吐露出他的心聲:「我們的運氣不好。」

但事實上,兩支隊伍在同一時間裡,都經歷了同樣的暴風雪、同樣的-20度低溫、同樣的險峻地形。更重要的是,兩隊的成員都未曾到過南極,沒有誰比對方更熟悉環境,也沒有誰對這趟探險更有把握。換句話說,面對逆境和危險,他們擁有同樣的運氣,那麼,為什麼挪威隊得以成功歸來,英國隊卻只能賠上性命、甚至被歷史遺忘?

這正是吉姆‧柯林斯(Jim Collins)和在《選擇卓越》(Great By Choice)中要回答的問題。當然,他要探究的不只是100年前的南極探險事件,更是商場中普遍存在的現象與疑問:同樣面對社會、經濟、產業條件的劇烈變化,為什麼有的企業就是能夠屹立不搖、甚至益加壯大?


亂世突圍,締造10
倍數股東報酬
為了尋找答案,自2002年起,柯林斯花上9年時間,歷經11關的過濾與審核,在全美2萬400間公司中,找出7家安然度過產業逆境與動盪的企業:微軟(Microsoft)、英特爾(Intel)、西南航空(Southwest Airlines)、生技藥廠Amgen、醫療設備公司Biomet、Stryker、保險公司Progressive Insurance。

他將這幾家公司冠上了「10倍數企業」(10X Companies)的稱號,意指這些公司的股東報酬率,皆遠遠超越其業界競爭者達10倍之譜。柯林斯強調,10倍數企業非但不受變局影響,而且在競爭者被動回應衝擊之際,他們更大膽主動創造時勢;在其他人勉強求生時,他們站上高峰。

根據10倍數企業在特定活躍時期(2002年前的數十年不等)裡的表現,與其競爭者的對照、比較,柯林斯歸納出一些出人意表的發現:依照一般人的迷思,能夠在艱困時刻開創佳績的領導者通常具備大膽、勇於挑戰的特性;然而,「10倍數領導者」(10Xers,指10倍數企業的領導者)卻嚴守紀律、仰賴經驗與證據,抱持著長期的不安與憂慮。很多人認為,創新是讓企業得以掙脫困境的關鍵作為;但是,10倍數企業卻堅持有限度的創新,並力圖在創意與紀律之間取得平衡。

相較於競爭同業,10倍數企業跑得不算快,因為他們知道步伐應該時快時慢。10倍數企業也絕非特別幸運,因為他們和競爭者都同樣面對順境逆境,只是,當運氣來的時候,10倍數企業懂得抓住機會,把握它、善用它。

研究發現,10倍數企業的生成,與其主事者的作為、決策息息相關。因此,為進一步探究在動盪中的關鍵決策過程,柯林斯依據7家企業領導人的處事原則與心理素質,歸納出10倍數領導者共通的3項核心特質:

1.狂熱的紀律(Fanatic Discipline
時序拉回100年前的那場南極探險競賽。挪威隊在出發前,隊長亞孟森(Amundsen)定下了一個嚴格的行進規則:無論是晴是雨,每天一定要前進20英哩,不准多、也不許少,更不得利用任何藉口逃避。

於是,儘管在旅程中實際遇上15天的暴風雪,挪威隊依然無畏惡劣天候的阻撓,將每天的行進速度上推至13英哩。更難得的是,即使是在風和日麗的日子裡,亞孟森也決不貪多,仍舊堅持不得前進超過20英哩,讓挪威隊的平均行進速率保持在15.5英哩左右。反觀英國隊,在遇上暴風雪時,卻選擇連續6天休息,按兵不動。

亞孟森的堅持,讓挪威隊的行進速度,整整領先英國隊一個月,率先到達終點,而這份「20英哩的行進法則」(20 Mile March),也成為書中藉以比喻10倍數領導者堅持紀律的最佳例證。

柯林斯這樣形容他筆下的這群高效執行長:「每個領導者,都具備某種程度的自律精神;但是10倍數領導者對原則的堅持,已經到了『狂熱』的地步。」無論是堅持不隨股價波動而隨意對外放話、透露公司營收的Progressive Insurance執行長彼得.路易斯(Peter Lewis),或是為貫徹熱情、有趣的企業文化「戰士精神」,總以奇裝異服面對媒體的西南航空前執行長賀伯‧凱勒赫(Herb Kelleher),都展現出紀律的精髓──言行一致。

也正是這份從一而終的堅持,讓領導者在面對外界的變動和壓力時,擁有更強大的心智與行為自主權;讓他們能夠秉持自律,不輕易妥協、不過分貪求,始終在同一條軌道上穩定前進,更不會因為受到狂風暴雨的侵襲而停下腳步。

2.立基於實證經驗的創意(Empirical Creativity
1994年,時任英特爾執行長的安迪‧葛洛夫(Andy Grove),在一次例行的健檢中,意外發現攝護腺裡,有個如方糖般大小的腫瘤。當時,所有人都建議葛洛夫立刻諮詢泌尿科醫師,但是他卻沒有這麼做。

取而代之地,葛洛夫花上一段時間研究專業醫學研究報告,了解攝護腺癌與各種治療方法的優缺點,甚至在將自己的血液抽樣送至不同的實驗室檢驗,試圖了解可能的誤差後,才心滿意足地拿起電話,和泌尿科醫生約定看診時間。

葛洛夫的行為,在很多人眼裡看來可能是過度自負、不願接受事實的表現,但柯林斯卻認為,葛洛夫的小心求證精神,適足以反映出10倍數領導者在渾沌環境下,仍能冷靜判斷的關鍵特質:他們不會任由主流意見、專家權威、同儕壓力、既有成規,來左右他們的決定;反之,經驗與證據,是他們唯一相信的真理,有助於降低他們的行動風險,也深植他們的信心。

也因此,面對創新,10倍數企業往往居於較保守的一方。在Amgen推出醫藥史上跨世代的長銷商品EPO(紅血球生成素,用以治療腎衰竭、HIV感染引發的貧血)之前,他們曾花上4年的時間,陸續推出11項具試驗性質的低成本商品;每一次的錯誤與微調,都讓Amgen更貼近「正確答案」一些。最後,EPO終於誕生,Amgen在醫藥市場一鳴驚人。

這種步步為營、謹慎為上的創新方法,柯林斯比喻為「子彈先行,再射大砲」(Fire bullets, then cannonballs),意指先針對一些可能的目標或領域,進行一些低成本、低風險的探索與嘗試(子彈),漸進修正;待確認目標可行後,才正式投入大量資源(大砲),推出最好的商品,和競爭者一較高下。

透過實驗與證據,遵循實用主義的10倍數領導者,只做有把握的賭注,因為他們普遍相信最好的創新,必定著包含成效與效率,必定是創意與紀律的混合物。

3.具建設性的焦慮與不安(Productive Paranoia
「我絕不會等到暴風雪來時,才開始思考自己需要什麼,」在南極探險競爭中取得勝利的挪威隊長亞孟森,這樣形容自己的準備原則。在啟程前往南極前,他曾經獨自航海、試驗生食海豚肉的可能,甚至嘗試與愛斯基摩人共同生活,學習在極地生存的本領與訣竅。

不只是亞孟森,每個10倍數領導者都同樣懼怕著最壞的可能。依據柯林斯的說法,對於未來,10倍數領導者都對抱持著接近「妄想、神經質」(paranoia)的悲觀與不安,即使企業當前處在最好的狀態下,他們依然認為低潮或巨變說來就來,因此始終保持警覺、未曾放鬆。

「低潮或災害隨時都可能發生。只要不掉以輕心,我們在任何時候都能存活。」在911事件發生一年前,當西南航空過度保守的財務策略引起關注時,前執行長凱勒赫這樣回答記者的質疑。一年後,航空業面臨史無前例的重挫,西南航空成為全美唯一一家零裁員、零減班的航空公司;不僅如此,他們也是2002年唯一維持獲利的大型航空公司。

根據柯林斯的統計,10倍數企業的「現金資產比」,為一般企業的3~10倍,資金運用也相較保守。為了不讓公司面臨墜落「死線」(death line,意指可能使企業倒閉或面臨重大傷害的最後防線)的危機,10倍數企業習慣精細地掌握所有的風險,使得他們面臨高風險決策的機率只有22%,遠低於競爭者的43%。

「如果?」「萬一?」,是10倍數領導者最常自問的問題。雖然沒有人能預測未來,但是因為他們能隨時保持備戰狀態,為最壞的狀況做最好的打算,他們終究能夠戰勝未來。


核心驅動力:第五級企圖心
看到這裡,你可能會有一個疑問:如果10倍數領導者真的如柯林斯所敘述的鐵血、神經質,到底有誰會樂意追隨、甘心為他們所用?這正是柯林斯要回答的最後一個問題:要讓紀律、實證精神和對未來的焦慮發揮效用,領導者的無私與超越個人的氣度,就是最核心的驅動力。

柯林斯將10倍數領導者所展現的領導特質,稱為「第五級企圖心」(Level 5 ambition)。他認為,由於10倍數領導者把企業看得比自己更重要,所以他們所做的任何事,完全不為個人牟利,而是把公司、整體的利益視為第一優先,因而得以服人、激勵人心。

透過7家10倍數企業、7位10倍數領導者的故事,柯林斯證明了一個道理:要在極度動盪的環境中求勝,都是一念之間的選擇。成功的領導人在大膽與保守之間,選擇嚴守紀律、專心致志、注重實證經驗而非直覺;在速度與穩定之間,選擇一步步穩扎穩打、持續改善而非爆炸性的突破。10倍勝,非關運氣(by chance),而是選擇(by choice)。

《Great by Choice》(選擇卓越,暫譯)
出版社:Harper Collins
作者:吉姆‧柯林斯(Jim Collins)、摩頓‧韓森(Morten T. Hansen)
出版日期:2011年10月11日

10倍數領導者的領導特質

  1. 狂熱的紀律(Fanatic Discipline)
  2. 具建設性的焦慮與不安(Productive Paranoia)
  3. 立基於實證經驗的創意(E mpirical Creativity)
  4. 第五級企圖心(Level 5 Ambition)

資料來源:《Great by Choice》,Harper Collins出版

更多精采內文請詳見本期《經理人月刊》5月號

蘇香世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破解痠痛4大迷思
 
腰痠背痛不用太理會?睡愈軟的床,愈不會腰痠背痛???關於痠痛的迷思,請專業醫師一一破解。
 
 
 
 

肩頸、腰背有痠痛問題的年輕人比比皆是,但仗著年輕,總是輕忽問題的嚴重性,加上對痠痛的觀念不正確,演變成時時疼痛、天天痠痛。

 
 
你有這些觀念嗎?
 
 
 

迷思1 痠痛不需理會,自己會好?

姿勢不良及過度使用是造成痠痛最常見的原因,在痠痛發生的初期,可能貼貼藥布、擦擦藥膏就會改善,然而隨著時間長久下來,沒有解決造成痠痛的原因,就有可能演變成慢性疼痛,繼而在某個時間點出現急性發作,甚至產生嚴重無法復原的後遺症(如關節退化即為不可逆之症狀),徒留遺憾。

以肩頸疼痛為例,初期可能只是在接近下班時、下班後,或加班時感覺到疼痛,經過睡眠休息後,第二天早上就會感到比較舒服,但也因為這種不舒服時好時壞,所以常被忽略或未加以治療,久而久之,疼痛便會不分早晚存在,隨之而來的就是頭痛,甚至干擾睡眠、影響生活品質。

醫師指出,急性疼痛發生時,如果在家自行處理2~3天仍不見緩解,就應前往醫院求診,治療時醫師除了找出痛點外,也會進行一些理學檢查,以了解引起疼痛的原因為何。若延誤就醫,可能會有嚴重的神經性或全身性合併症狀,如頸部椎間盤病變、頸部退化性關節炎(也就是俗稱的骨刺)等。當然造成疼痛的原因很多,其他像是感染、腫瘤等,也可能引起疼痛,均需就醫鑑別。

迷思2 痠痛一律用熱敷?

痠痛發生時,如果是急性肌肉發炎,需採用冰敷止痛。民眾在家可拿冰敷袋放入冰箱冷凍庫2小時後使用,或是用水加一些冰塊一起裝在塑膠袋裡,外層用毛巾包裹住,再放在痠痛處冰敷5~15分鐘。

冰敷可使患處表層冷卻、血管收縮,進而控制及減輕腫痛程度。而熱敷則是使用在慢性肌肉發炎時,用來增加皮膚表層溫度,使血管擴張、增加血液流量,以降低肌肉僵硬痠痛。

居家熱敷可使用熱毛巾或熱水袋,溫度約45~50℃為佳,此外,泡熱水澡也有助於組織放鬆及血液循環,不能泡澡時,以蓮蓬頭用熱水沖痠痛的部位亦可。

迷思3 給國術師喬一喬?

對於民眾在發生痠痛初期,會選擇使用藥膏或貼布來舒緩症狀,醫師認為是可以治標的方式,但不建議輕易接受推拿、整脊,或給國術師喬,因為導致痠痛的成因有很多,也有可能是其他疾病所表現出來的症狀之一,仍應尋求正統醫療,透過詳細檢查找出病因、正確治療,以免產生嚴重後遺症。

迷思4 睡軟床比較不會痠痛?

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曾頌惠表示,睡床應以稍有硬度的床舖較佳,才能提供腰臀部良好支撐,必要時,可於床墊下方多墊3~4吋的合板,以保持硬度。

枕頭則是用來支撐頸部,因此,一般建議選擇軟而富有彈性者為佳,厚度需因人而異,在購買時可先行試躺,觀察耳朵及肩膀高度是否於同一水平,以保持頸椎平衡。

因工作而有疼痛問題的人,不僅影響生活、降低工作效率,還會影響情緒及睡眠,長期累積更可能造成肌肉骨骼病變,不容易完全治癒,且容易復發。

 
 
這樣做才是正確的
 
 

醫師建議以下3種預防方法:

1 維持正確姿勢:

不良姿勢的形成往往是長期累積而來,加上重複性動作造成對身體的傷害。因此,不論是走、坐、站、提重物等,維持正確姿勢,可減輕對肌肉、骨骼的負擔,避免產生痠痛不適。

2 適度伸展及休息:

不要維持固定姿勢太久,宜增加工作間的休息次數,盡量每小時休息1次,並且做伸展運動5~10分鐘,尤其加強頸、肩、腹背部的肌肉放鬆。

3 訓練肌力:

要減少痠痛的根本解決之道,可以透過運動訓練,維持肌肉的彈性和力度,並增加脊椎穩定度。例如:瑜伽、太極、游泳等,都是很好的肌肉強化運動。

 

蘇香世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【聖嚴法師108自在語】煩惱即菩提,並不是說沒有煩惱,而是雖然有煩惱,但是你不以它為煩惱。
| top |
■ 結恩不結怨

怨恨和嫉妒都和瞋恨心有關,但兩者不太一樣。嫉妒是覺得一樣東西本該屬於我,別人不該擁有,也就是見不得別人得到好處,例如:看到別人有轎車、洋房,而自己沒有,就會眼紅,心生嫉妒。怨恨則是自認為所付出和所得到的回饋,有明顯的不公平,例如,看到有些企業家以錢賺錢,轉眼間就賺進大把鈔票,甚至不必努力,就有源源不絕的財富進來,但自己辛苦賣命工作,卻發不了財。有些人會對這種現象感到憤憤不平,覺得自己很委屈,怨恨心便由此產生。

所以,怨恨是一種心理不平衡的現象,認為這個世界,或是某件事、某個特定對象,對自己很不公平。例如,有些人認為老天爺對自己特別不公平:明明沒有做壞事,為什麼單單自己受苦?為什麼不幸的事發生在自己家裡,而不是發生在別人家裡?為什麼好人沒好報,壞人反而逍遙法外,難道真的是老天瞎了眼嗎?有這種怨言的人,總認為政府制度、社會環境、親戚朋友等,都和自己唱反調,好像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。這種不平衡的心態,就是怨恨產生的原因,也會造成自身的痛苦與不幸。

有人認為「情到深處無怨尤」,關係親密的人理應相親相愛,不至於互相怨恨。可是從現實生活看來,親人間的接觸愈頻繁,產生的利害衝突與感情矛盾就愈多,如果不懂得化解之道,怨恨就會愈積愈深。有時候對外人產生怨恨的機會比較少,反而是對關係親密的家族、親人,怨恨比較多。例如,大多數的母親都是以平等心對待自己的小孩,可是只要對這個稍微好一點,另外一個就會吃味,覺得沒有得到應得的照顧,認為父母不公平,當孩子心理不平衡時,就會產生怨恨。

俗話說:「不是冤家不聚頭。」有些人不也暱稱自己的情人為「小冤家」嗎?這種「歡喜冤家」的聚合,正說明了怨恨與恩愛之間,是糾纏不清、曖昧模糊的。這一生和我們相聚的人,彼此之間做親家也好,做冤家也罷,都是有恩有怨,不容易分別清楚,但是大體說來,通常是結怨的比較多,結恩的比較少,所以下輩子還會繼續來做彼此的親人或冤家。

西方有句諺語說:「當你怨恨一個人的時候,你就成了他的奴隸。」人與人相處,當然最好能結恩不結怨。結恩不結怨的家庭、團體、社會,一定都能相處和諧、生活愉快,否則,只記怨而不記恩,彼此相處不會愉快,而變成一種折磨。

所以,在面對任何人、事狀況時,心中只有包容,沒有敵人,只有慈悲,沒有怨恨,內心平安寧靜,就能達到自安而安人的目的。

 

本文摘自 《 從心溝通
 

蘇香世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專注真正重要的事,掌握人生主控權

 

整理‧撰文/謝明彧

文章來源 《經理人月刊》2012年11月號
 

下周一要對客戶A進行提案,主管臨時要求整理客戶C的資料,所有事都卡在一起,家人又約好今天晚上要一起吃飯……
A.「一大堆雜事,正事都沒時間做!」「晚上別吃飯了,留下來加班?」
B.「先做好簡報內容架構,其他可以請同事幫忙吧!」「客戶C的資料月底才需要,下周二再處理也不遲。」
要事第一思考:確定急迫性和重要性,把時間用在刀口上。

對很多人來說,「擁有更多時間」是生活最大願望。
睿仕管理顧問「高效人士7習慣」講師陳奕華表示,如果沒有從事情的輕重緩急上下手,就算一天有48小時,自己仍然會處於時間不夠用的困境中。
真正有效的工作方法,是區分事情的輕重緩急,先做,甚至只做要事,避免老把重要工作拖到最後處理,落得每天救火。這正是成功學大師史蒂芬‧柯維(Stephen Covey)所謂成功者的第三個習慣:要事第一(put first things first)。
專注重要的事,避免每天忙於急迫的事
柯維強調,想要讓生活過得平衡而充實,「關鍵不在於時間管理,而在於個人管理」。他提出一個「急迫/重要」4象限表,指出人生各種活動,都可以區分為「急迫」與「重要」:急迫是指「是否必須立即處理」,重要則代表「對人生目的和價值觀而言是否重要」。唯有專注於重要的事,避免老陷於急迫的事,才能讓自己的人生朝著想要的方向前進。
多數人每天都忙於既急迫又重要的事(第一類)導致心力交瘁、選擇逃避,去做一些不急迫又不重要的活動(第四類)。也有一些人,把大部分時間都花費在急迫但不重要的事情(第三類)上,但其實,急迫之事往往對別人重要,對自己不重要。
柯維表示,必須懂得捨棄第三與第四類工作,並對第一類工作盡量節制,保留更多時間在重要但尚不急迫的事情(第二類)上,例如建立人際關係、規畫長程目標或防患未然等,這樣,才能掌握重點,重要事務才能一一完成,避免自己每天匆忙又疲憊。
確定一周該達成要事,排定有效的行事曆
釐清了要事第一的觀念,更重要的是落實在每天的行事曆中。柯維建議,在做法上,必須回到自己的使命去思考。
首先,先定義出幾個自己重要的角色,例如個人、家人、工作、朋友等,凡是願意定期投入時間精力的,都可納入其中;接著,為每個角色選擇目標,列出未來一周想達到的2~3個重要目標,這些目標必須盡可能是第二類事務。最後在行事曆中填入未來一周預定達成目標的活動,注意不用排得太緊,必須保留一些時段來應付預期外的狀況。

如此一來,各種「要事」就會成為生活核心,養成要事第一的好習慣。

更多精彩文章請見本期經理人月刊《成功者8個習慣

蘇香世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體驗生活,是一種快樂的學習, 能與您分享,更是一種幸福!  

  

 

婚後,妻子還是和談戀愛時一樣,霸道蠻橫不講理。 

 

這天夫婦倆本是說好一起去會朋友的,可走到半路妻子又不講理地喝斥起老公來,

老公平時都是言聽計從的,可這次不知怎麼,竟來了牛脾氣,一扭頭,他回家不去了,

頭一次把妻子丟在馬路上,妻子當時氣得眼淚都快流出來了,但不能認輸,她只有賭氣地單刀赴會了。  

 

晚上十一點鐘妻子回家,見房裏燈都關了,心想老公是睡著了,便沒有按鈴,

掏鑰匙開門時,發現門上貼著紙條,上寫: 你必須向我道歉! 

 

妻子憤憤地想,我還沒有找你算帳呢! 

 

進屋後開燈關門,發現門後又貼著一紙條,上寫:或者把我皮鞋擦亮也行。

 妻子罵道,呸!我給你擦個屁。 

換鞋時發現,她的拖鞋上又有一個紙條,上寫:呸,擦個屁!  

妻子感到好笑,她心想,要我道歉,我都要一個星期不理你了,你心裏有數點好不好。 

 

妻子去洗漱,口杯上又有一個紙條,上寫:如果你不知道該怎樣向我道歉的話,書桌上有提示。  

 

妻子急忙跑到書桌旁,只見桌上放著半頁紙,正面寫著:把背面的話對我大聲念兩遍就行了。
翻到背面,見上面貼著一張報紙上撕下來的廣告,廣告詞是這樣寫的:  

做女人,每個月都幾天心煩的日子 ......  

 

妻子又想笑,他以為是我"好事"來了,心煩才對他發脾氣的?

幹嘛不說我更年期到了,那樣豈不是更好下臺階,可笑。

妻子的氣消了一多半。

 

洗漱完後,妻子上床,見老公扭頭在一邊睡著了,她也不理他,打開床頭燈想看幾頁書再睡,

這是她多年來的習慣。打開書,裏面又有一個紙條,上寫:我知道你心裏已經很難過了,

你覺得對不住我,有點難過了就行,也不必自責了。其實我也該檢討,

要不是我發現馬路對面表哥他們正想看我的笑話,我是不會跟你作對的,

男人嘛,除了在外人面前要點面子外,誰會沒事跟自己老婆過不去呀。

 

妻子心裏一陣發熱,覺得自己是有點過分了,對不住老公,便雙手抱著他的頭,

扳過臉來,卻發現老公臉頰上還寫著兩個大字: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親我

蘇香世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鸚鵡與老鷹


阿爾卑斯山上的小屋裡住了一個獵人,獵人養了一隻老鷹,幫助他狩獵;也養了隻鸚鵡,還教會鸚鵡說話,閒暇時,獵人也喜歡逗弄鸚鵡,消磨時間。

春季某天山下小鎮趕集,獵人把醃漬好的獵物肉品準備好,打算換一些生活必需品。

獵人高高興興帶著老鷹和鸚鵡到市集。

可是由於匆忙,獵人在途中滑了一跤。

滑了一跤不打緊,原本停在他肩上的老鷹受到驚嚇,急忙飛起,利爪不小心把獵人抓成大花臉。

獵人難得下山,一年見不到幾次朋友,在與朋友見面之前,居然被弄得破相,不由勃然大怒。

獵人不由得和鸚鵡嘀咕,數落老鷹的不是。

鸚鵡說:「我平常看老鷹就一臉兇巴巴的樣子,雖然他能幫你打獵,但主要還是你出力;我看啊,倒不如養幾隻雞,雞不但溫馴,你打獵時,雞還能生殖,一舉兩得。」

獵人聽了,心裡受到鼓動,在市集就用老鷹換了五隻雞。

回到山上,獵人照鸚鵡的方式打獵、養雞。

阿爾卑斯山區實在太大了,沒有老鷹的幫忙,獵人無法掌握獵物的行蹤,以致於整個夏季秋季都沒什麼收穫。

冬天到了,不習慣山區氣候的雞不但未如期繁殖,反而在嚴冬中一隻隻倒下。

獵人自己要過冬已經很難了,沒辦法管到鸚鵡,結果鸚鵡也撐不過嚴冬。

當人們遭遇問題時,總是詢問與自己比較親近的人的意見。

絕大多數被詢問的人,或許無意進讒言,但總以自己的心態、能力、經驗,去解釋別人的心態、能力、經驗。

故事中的鸚鵡,或許無意說老鷹的壞話,但鸚鵡的思考畢竟是鸚鵡,心態畢竟是鸚鵡,能力是鸚鵡,經驗是鸚鵡,無論如何都是鸚鵡,永遠不可能成為老鷹。

所以當詢問對老鷹的意見時,應該詢問另一隻老鷹,而不是問一隻鸚鵡。

或許鸚鵡是你信任的人,但你得到的,不過是鸚鵡的看法。

蘇香世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• Oct 20 Sat 2012 16:01
  • 遊戲

蘇香世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對自我瞭解越清楚,
發生錯誤的機會就越少;
相對的,自我的思考、判斷及言行舉止,
也會越正確。
當我們對自己的心念越能掌握,
對自己的信心便越加強,
就能達到從自我認識,
而自我肯定及自我成長的目的。

聖嚴法師教禪坐

 

蘇香世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Close

您尚未登入,將以訪客身份留言。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

請輸入暱稱 (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)

請輸入標題 (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)

請輸入內容 (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)

reload

請輸入左方認證碼:

看不懂,換張圖

請輸入驗證碼